湄潭,全國第二產(chǎn)茶大縣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湄潭,全國第二產(chǎn)茶大縣

  一望無垠的茶海綿延在崇山峻嶺中,桃花盛開處。一條湄江河像極了脾氣溫婉的女子,從不動怒,兩岸柳樹倒影在水中,枝影橫斜,極具印象派的繪畫氣質(zhì)。  

  得天獨厚。湄潭及附近的黔北各縣地處北緯27度,海拔為700米至1000米左右,土壤富鋅富硒,山巒疊嶂,日照條件特別適宜茶葉生長。以湄潭翠芽為代表,遵義紅、貴州針茶、遵義毛峰、湄江翠片、貴州銀芽、龍泉劍茗、湄潭銀峰、湄江茶、湄潭毛尖等在中國茶史、茶文化、茶產(chǎn)業(yè)方面都獨樹一幟,具有極高的人氣。

  其中,湄潭翠芽外形扁平直光滑、勻整、色澤黃綠油潤;內(nèi)質(zhì)香氣濃郁、湯色嫩綠明亮、滋味鮮爽、葉底嫩綠鮮活成了人們喜愛的理由,享盡萬千寵愛。

  湄潭翠芽于2011年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,并先后榮獲國家級金獎48次,2015年8月還在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上獲得“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獎”,2016年最新公布的品牌價值是16.38億元。

  湄潭茶的家族史不可謂不豐富,翻開歷史記載可以看到:從唐代茶圣陸羽撰寫《茶經(jīng)》中就有“湄潭一帶茶好味美”的論述;后來的元末明初湄潭的容山長官司張、韓二氏,將境地民間制作的茶葉交播州宣慰,進入播州茶倉或作為“播州方物”上貢朝廷,那時的茶葉制作技藝被視為湄潭眉尖茶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的雛形。  

  1939年至1949年,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期間,國內(nèi)著名茶葉專家劉淦芝、李聯(lián)標等在湄潭眉尖茶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基礎(chǔ)上,專門聘請杭州西湖鄔、郭姓師傅來湄潭吸取西湖龍井茶的炒制方法,通過改進提升,試制出貴州首款“色綠、馥郁、味醇、形美”扁平名優(yōu)茶——湄綠。

  新中國成立后,貴州省湄潭實驗茶場又在湄綠制作技藝基礎(chǔ)上研制出一支綠茶新品,1953年原貴州省長周林來湄視察工作,品嘗了湄潭茶葉后命名為湄江茶。1980年,我國著名茶學專家,安徽農(nóng)學院茶葉系陳椽教授根據(jù)其品質(zhì)特征,又命名湄江翠片,連續(xù)榮獲省優(yōu)、部優(yōu)和“貴州四大名茶”、“貴州十大名茶”稱號,并被載入《中國名茶志》。20世紀90年代,湄潭茶人又在湄江翠片制作技藝基礎(chǔ)上,研制新創(chuàng)成了今天的湄潭翠芽茶。  

  時至今日,湄潭茶葉種植規(guī)模已達六十多萬畝,號稱“全國第二產(chǎn)茶大縣”。

  沏一壺翠芽,老板斟茶的時候不忘提醒一句,這可是當年慈禧老佛爺才能喝到的茶水。其實,茶對于國人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,更有某種象征人生的隱喻,有翻騰,有平靜,有收攏,有舒展,有不爭,可洗滌心靈,可窺探生命。

  (來源:遵義發(fā)布)